![]() | 对虾,学名东方对虾,又称中国对虾。节肢动物门,甲壳纲。体长大而侧扁,雌虾长约18至24厘米,雄虾长约13至17厘米,栖于泥沙底的浅海,主产于我国黄海、渤海及朝鲜西部沿海。年渔获量很大,除供鲜食外,可干制或做成罐头。慈溪杭州湾沿岸,具有养殖对虾的天然条件,虽然养殖历史不长,但发展速度却很快。慈溪对虾为一年生虾类,少数可达两年。对虾养殖技术性较强,以“娇”出名,喜温怕冷,水温太低要死,太高又吃不消。在……[详细] |
![]() | 丈鱼,学名梭鱼,亦称“赤眼梭鲻”。鱼纲,鲻科。体近圆筒形,长可达50厘米,市场上出售的约251129906508.gif厘米左右,形如织布机上的梭子,又似一根根圆形短棒。新鲜时体硬,故俗称“梗头丈鱼”;不新鲜时体疲软,故俗称“翁胴丈鱼”。色银灰,眼的上缘呈红色。头宽,稍扁平,口端平横。下颔前端有一突起部位,上颔中央有一凹陷之处。脂眼睑不发达,有背鳍两个。栖息于海及河口,有时也进入淡水水域,摄食泥沙……[详细] |
![]() | 2001年11月9日,随着四灶浦西侧围涂工程工地推土机的隆隆巨响,彻底切断了海水流入从而结束了慈溪全境千年的晒盐历史。然而,作为一段历史,一种文化,庵东食盐不能不载入史册,让慈溪人的后代对先民的奋斗,引以自豪。慈溪晒盐自唐代粗具雏形,至宋代略有规模。宋庆历七年(1047年),大古塘筑成,盐场也因此北移。据《宋史·食盐志下四》记载,沿大古塘自东至西依次有龙头场、鸣鹤场、石堰场等三大盐场。慈溪所产食盐……[详细] |
![]() | 慈溪市海涂普遍野生或繁殖蛏子,肉白脂厚,深受消费者喜爱。蛏子与泥螺、泥蚶、蛤蜊齐名,为慈溪四大海产之一。蛏子,学名“缢蛏”,壳长方形,上下两片相等,宽1.5厘米,大者达2厘米,长4至6厘米,肉白色,为软体,静养时向外吐出,一碰,即缩入壳内。另有体长的品种,称“竹蛏”。把捕获的蛏子,养在淡盐水中,让它吐尽泥沙,然后沥干水分,就可下锅酱炒,一般佐以葱花、油酱,热锅猛炒几分钟,就可装盆上桌。螺、蚶、蛤、……[详细] |
![]() | 蚶子,外有贝壳两枚,略呈扇圆形,表面有自壳顶发出的放射形肋,数目因种类而异,状如瓦楞,铰合部有许多垂直的小齿突。肉足短,大部分生有足丝。产于海底泥沙或岩礁隙缝中。种类很多,我国沿海约有10种。慈溪市龙山一带所产蚶子属“泥蚶”,体小壳薄,垄状放射肋12至18条,肉肥血多,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宴席上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常洗白拆熟,略加油酱,带壳装盆,作为宴席冷围浅盆。龙山人工养殖蚶子,有较长的历史。……[详细] |
![]() | 海蜇是慈溪市秋汛捕捞的主要产品,美味可口,经济价值高,畅销全国各地,并远销国外。慈溪市是浙江省生产海蛰的重点市。海蜇,又名海红、水母。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广布于我国南北海域,以浙江省为最多。可供食用,并可入药。捕获后以明矾和盐处理,除去水分,洗净后再用盐渍。慈溪市附海镇郑家浦村,是海蜇盛产地。1998年,全村捕捞鲜海蛰358万余斤,加工成三矾海蜇64万斤。海蜇浮游受风向、风力、海流、潮流所支配,……[详细] |
![]() | 龙山蛤蜊以满壳饱肉、肉质鲜嫩著称。蛤蜊,也称“马珂”。瓣鳃纲,蛤蜊科。贝壳呈卵圆形、三角形或长椭圆形,两壳相等,壳顶稍向前方凸出。壳面光滑或具有同心环纹,有壳皮。铰合部有两个“八”字形的主齿。前后闭壳肌痕同大,都呈半圆形。外套膜后端形成两个水管。斧足发达,侧扁;无足丝,生活于浅海泥沙中。我国沿海所产蛤蜊约有六个种类,常见如四角蛤蜊、西施舌。龙山蛤蜊外壳美丽,白色带微黄,泥沙易除,肉质鲜美,为蛤蜊族……[详细] |
![]() | 鳗苗,被称为“软黄金”,为鳗鲡幼体。淡水中的河鳗,每年秋季降入深海产卵,至第二年2月初开始沿海回游,清明前后旺发。幼苗呈柳叶状,透明,经变态后进入淡水中生活成长。据《慈溪县志》载:鳗苗自“1972年开始由沿海渔民和农民捕捞,出口创汇”。渔民捕捞后即集中上车运往宁波,由飞机及时空运国内外各订购单位。慈溪市沿海春季鳗苗群发,长期未被发现利用。捕捞鳗苗是20世纪70年代后新兴的近海捕捞作业。每年在2月中……[详细] |
![]() | “赶潮未菜”不是菜,而是指慈溪渔民浅海捕捞的海产。每当杭州湾涨潮前,渔民们到海涂离塘堤远处预先张好渔网,涨潮时鱼群、虾群成群地进入后就无法挣脱。潮退后,渔民就可去收取。捕获的鱼虾主要有鲻鱼和小型白色海虾两种,都可鲜吃或晒干吃。经分拣后赶紧装担挑到庵东、周巷、长河一带出售,很受消费者欢迎。“赶潮未菜”越新鲜越好,所以新中国成立前常见有人挑着担子跑步叫卖。菜虾鲜味特佳,别的山珍海味无法与它相比。该虾与……[详细] |
![]() | 三北海涂辽阔,常见有一种海涂小鱼,三北人俗称“弹胡”。“弹胡”学名弹涂鱼,因其在泥涂上打滚、弹跳而得名。三北海涂历来盛产弹涂,古书上有记载:“弹胡如小鳅,头有斑如星,潮退跳入涂中。”“土人于泥中拾之可食。”其实并非那么简单,你去“拾”,它早已跳得无影无踪,初下海者可望而不可得。聪明的渔人或用特制的长铲捣其老穴,或用几个竹筒放置在滩涂上,诱它钻入筒内。也有手执钓竿,瞄准五六米外的目的物脱手甩去,稳、……[详细] |
![]() | 海瓜子是慈溪市著名海水特产,多产于潮汐频繁的泥滩中。海瓜子因其形状大小似瓜子而得名,学名梅蛤,也称“虹彩明樱蛤”、“扁蛤”。海瓜子贝壳呈长卵形,长仅2厘米,壳极薄而易碎,表面灰白略带肉红色,常潜于泥涂中约5至6厘米处。肉肥,盛产于梅季。古人有《咏海瓜子》的诗写道:冰盘推出碎玻璃,半杂青葱半带泥。莫笑老婆牙齿轮,梅花片片磕瓠犀。海瓜子捕获时,多含泥沙,须在淡盐水中浸养半日,待海瓜子泥沙吐尽,洗净备用……[详细] |
![]() | 鲻鱼是慈溪后海传统的特产。鱼纲,鲻科。银灰色,具暗色纵纹,头部平扁。以泥表所附的硅藻及其他生物为主要食料,生长迅速。我国东南沿海养鲻业较为发达,《本草纲目·鳞部三》:“鲻鱼色鲻黑,故名。粤人讹为子鱼。”鲻鱼骨软,肉松,味鲜,慈溪民间以桃花时节捕获的鲻鱼为味最佳。鲻鱼以清蒸最妙,亦可红烧,又可腌食,都别有风味。古人对鲻鱼情有独钟。明代横河孙升在京做官,在《归怀》一诗中写道:“思归夜夜梦乡语,何事南宫……[详细] |
![]() | 沙蟹为慈溪市杭州湾海涂盛产的小蟹,黑褐色蟹壳,背壳略呈长方形,长约3至4厘米,宽2厘米左右,脚扁小有毛,行动迅速,常栖于泥涂,挖洞深藏,故有“洞底沙蟹”之称。乡人常以“洞底沙蟹”戏称不常外出、闭门谢客的人。沙蟹,很机灵,不易捕,海涂泥泞不宜挖洞而取,且往往有“对头洞”,你挖了这里,它跑到那里。渔人根据沙蟹见物即牢牢钳住的特性,用绳子塞入洞内,慢慢牵引它出来的办法诱捕,俗称“牵沙蟹”。捕到的沙蟹,不……[详细] |
![]() | 蜂蜜,是慈溪的著名特产。养蜂,是慈溪农民的传统副业。清《余姚县志》中记载道:“蚕、蜂二者,民利存焉。”慈溪现代养蜂业开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当时有人从外地引入意大利蜂,并开始采用活框蜂箱养蜂。至1967年,慈溪已有蜂1.5万群。进入八十年代后,慈溪养蜂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1987年,慈溪养蜂户达到3580户,从业人员1万余人,养蜂近20万群,蜂产品产值达6000万元。其中周巷镇杭州湾的牛角尖村……[详细] |
![]() | 麦冬,亦称麦门冬、书带草,属百合科,多年生常绿草本。须根膨大成纺锤形,叶丛生,线形,草质。目前,浙麦冬种植面积以慈溪市崇寿镇最为集中,约有麦冬地1500亩左右。崇寿麦冬在栽培后第三年的立夏至芒种采收,收获时挖出麦冬块根,洗净泥沙,置烈日下暴晒。晒干后,经揉搓、碰撞、修剪等方法除去须根,筛净杂质,再晒至足干即可。崇寿麦冬呈纺锤形,似枣核略扁,表皮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纵皱纹及须根痕,未干时质较柔韧,干后……[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