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名产特产推荐--刻篇

嘉定竹刻
  嘉定竹刻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代就是上海地区的著名工艺品。嘉定竹刻主要有平面雕和立体雕两种。立体雕以竹根为主,平面雕以扇骨、笔筒、花瓶等。雕法有阴刻、阳刻、皮雕、模雕等多种,其中以留青皮雕最具特色。留青皮雕以竹的青皮作花,竹肌作底,利用其色泽的不同而雕镂出层层画面。所刻书、画、插屏、挂屏等欣赏艺术品和烟盒、笔盒、花瓶等实用工艺品刀法缜密精致、图案清丽淡雅。嘉定竹刻创始于明朝隆庆、万历年间(公元1567-1619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当时江南竹刻工艺的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两大派:一是“金陵派”……[详细]
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
  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属于格萨尔文化的一种遗存,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石渠、丹巴三县境内,以色达县的格萨尔彩绘石刻最有代表性。色达县位于蜀西北,传说曾是岭国长系部落居住的地方,又是岭国名将尼崩达尔雅和阿奔•;布益盘达的故里,故格萨尔文化的积淀十分深厚,有“格萨尔艺术之乡”的美誉。两个多世纪前,格萨尔彩绘石刻就在这片草原上孕育产生。格萨尔彩绘石刻以英雄史诗《格萨尔》的核心内容为表现对象,融精湛的刻石技艺和传统绘画为一体,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再现了岭•;格萨尔王及岭国众……[详细]
扬州八刻
  扬州八刻久负盛名的扬州木刻、竹刻、石刻、砖刻、瓷刻、牙刻和刻纸、刻漆,统称扬州八刻。扬州八刻之中,尤以牙刻、竹刻闻名遐迩。牙刻、竹刻有深刻和浅刻之分。扬州艺人以微刻、浅刻见长。浅刻的特点是技艺精细,虽在牙、竹上作书绘画,仿如用纸、绢一般,横竖撇捺,擦烘染,刀过如笔,纯熟流畅,一刻而就。微刻则字如蚊足,画似指甲,小中见大,神韵自然。明清时代,扬州曾涌现了不少技艺高超的牙刻、竹刻艺人。清时潘西凤精于皮雕,声名极盛。郑板桥有诗赞许道:’年年为恨诗书累,处处缝人劝读书。试看潘郎精刻竹,胸五万倦待何如。’……[详细]
常州留青竹刻
  竹刻有圆雕、透雕、皮雕、浅雕等类。皮雕又称留青竹刻,是竹刻中难度最大的一种。“留青“刻法就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雕刻图案,由作者巧施全留、微留、不留、多留、少留的功夫,使作品显出层次、明暗、浓淡,比浅雕更具立体感。留青竹刻是常州传统工艺品之一,在我国工艺美术苑里属凤毛麟角,享有盛誊,一九八三年、一九八八年二次荣获江苏省工艺美术百花奖。留青竹刻它对材料要求很高,最好是取三至五年的腊月毛竹进行刀刻。新选来的毛竹必需经过特殊的工艺处理,才可以书画动刀,以防虫蛀,便于珍藏。它的特点是在竹子表面极薄的一……[详细]
微型雕刻
  在苏州的工艺美术品中,最精细微小的莫过于微雕了。微雕,就是用极尖细的三棱刀分别在竹、象牙,甚至头发上镌刻出极细微的书画、人物或诗词,作品越小巧越显得珍贵。                               微雕……[详细]
天津砖刻
  天津民间艺术之一。兴盛于明、清。清道光年间,砖刻艺人马顺清独创“堆贴法”,使砖刻具有远景、中景、近景分叫的效果。在艺苑中别开一葩。1949年后;马氏砖刻艺术的继承人刘凤鸣,创作了《草原奔马》、《九狮图羚》《龙凤图》等精美的砖刻艺术品,人称“刻砖刘”,他拼刻在7块砖上的《三国演义》,幅长3米多,人物众多,形象逼真,加上背景的丛林。城堡、江河,气势不凡,堪称天津刻砖艺术的代表作。……[详细]
广元白花石刻
  白花石刻是中国四大石刻之一,是流传于四川省广元市的传统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从隋、唐开始,石刻艺人们就利用当地一种细密柔润、赤白相间的白花石(在猪肝色和墨绿色的石块中,呈现出白色、灰白色和淡绿色石层),因材施艺,雕刻成各种石屏、砚台、笔筒、花钵、花瓶、烟缸、果盒等日用器皿,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广元县志》记述了白花石刻的历史状况,县志中介绍道,白花石刻始于清咸丰年间,民间艺人采县北太平乡一带白花石,刻制石砚出售。光绪末年,巴中魏喜先、魏礼先来广随叔学艺,后在县城北街开设“老铁笔斋”,因料……[详细]
大足石刻
  大足在四川省东南部、沱江支流恒河上游。在该县的北山、石门山、宝顶山、石篆山等地,保存着始建于晚唐,历经五代,终成于南宋的40多处石刻,造像达五万多个,于是,大足被称为“石刻之乡”。……[详细]
漳州木偶头雕刻
  漳州木偶头雕刻,属于民间工艺美术,是木偶戏道具制作中的一门特殊技艺,整体造型包括头、四肢、服装、冠盔等,木偶头雕刻仅指头部造型。漳州木偶头雕刻是木偶戏道具制作中的一门特殊技艺,属于民间工艺美术,它与漳州布袋木偶戏一起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木偶艺术按照表演形式可分为三种:布袋木偶、提线木偶和杖头木偶。布袋木偶又称为布袋戏、掌中戏,据载,其“源于晋、兴于宋、盛于明”,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就流传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它的表演特点是用手掌手指直接操纵木偶进行表演,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木偶剧种。……[详细]
玻璃银光刻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饰镜,后此种带装饰的衣柜在全国各地大为流行。上世纪70年代,这种衣柜门上的装饰镜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多种日用品上。温州玻璃银光刻的第一代传人邵思荣,自上世纪40年代从上海学得制作这种装饰镜的技艺后,辗转黄岩,于上世纪50年代回温,将这种制镜技艺传授给了其弟邵松。上世纪70年代,温州玻璃银光刻的第二代传人……[详细]
翻簧竹刻
   翻簧竹刻是宁波奉化的传统工艺。始于清光绪年间,是用当地特有的大毛竹去掉青皮,再分层开剥,翻出竹簧,再经手工造型、彩绘、雕刻、油漆等加工的综合性手工艺品。花色品种繁多,有花瓶、镜框、提篮、台灯、笔筒、棋盘、茶盆、竹根佛像、小型屏风等,实用美观,风格独特,产品畅销国际市场。   翻簧竹刻在艺术风格上将文人的闲情逸趣与诗情画意,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在艺术表现题材上,以山川风景、楼台亭阁、飞禽走兽、人物、花鸟、书法艺术为蓝本。有的画面重峦叠嶂,密而不滞,灵秀多姿;有的将复杂的自然景色予以集中和高度概括……[详细]
安岳石刻
  安岳石刻——净瓶观音:该产品选用民间极其稀有珍贵的紫袍玉石为材质,集安岳精湛的石刻艺术和传承手工工艺,临摹安岳县圆觉洞净瓶观音,精工雕刻而成。古往今来人们常把它当作吉祥物作为镇宅之宝,具有极高的欣赏,收藏和传世之价值。安岳石刻——宝印观音头像:宝印观音头像是选用安岳县的石料碉刻成,融会了现代高科技,传承了安岳石刻千余年碉刻艺术,是收藏爱好者、佛教信仰者、游客所喜爱的工艺纪念品。安岳石刻以“古、多、精、美”而闻名中外,受此工艺的熏陶。永佳雕刻将传承前辈艺人们的精华,把安岳石刻工艺发扬光大。部分作品……[详细]
景德镇影青刻花瓷
  产地:中国江西景德镇。历史:影青刻花瓷是“瓷都”景德镇久负盛名的传统名产,始于宋代。据《江西通志》记 载:“宋景德中置镇,始遣官制贡京师,应宫府之需,命陶工书建年‘景德’于器。” 景德镇遂由此得名,瓷器业也随之而兴盛起来,晶莹夺目的影青刻花瓷,就是在这 时诞生的。之后,景德镇逐渐成为中国的瓷业中心,被誉为宋代名窑之一。特点:景德镇影青刻花瓷工艺独特,制作精细,造型秀丽,纹饰精美。工艺:制作这种名瓷,需要由技术高超的艺人独具匠心地先用小刀在已绘成型的瓷坯胎 上精雕细刻出各种深浅不一、大小各异的花纹……[详细]
成武刻瓷
  刻瓷是清代康熙年间源于宫廷的一种清雅别致的工艺美术品。清时宫廷达官贵族,酒余饭后鉴赏品评瓷器成为“雅趣”,不免挥毫在瓷器上题词。为长期保留题跋,他们便找来艺人将其刻于瓷器之上,由此便产生了刻瓷艺术。刻瓷即以刀代笔,将书画刻制于陶瓷器物之上,具有笔墨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山东刻瓷产品首先由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生产。1976年成武县美术厂派人去青岛学习刻瓷技艺,至1978年,已培养出刻瓷专业技术人员近60名,成为全国第一个以刻瓷为主要产品的企业,生产的数千件产品畅销欧美及东南亚。1979年应日本恩巴株式……[详细]
珍品刻瓷
   瓷器雕刻艺术是在瓷器上以刀代笔雕刻上动物、山水、人物、花草、书法篆刻等名种图案的美术加工工艺,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瓷器雕刻起源于清朝初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后经战乱失传。虞城县木器厂申世德等经过多年努力探索,于1987年攻克了技术难关,使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再生和发展,填补了我国刻瓷技术的一项空白,为我国工艺美术百花园增添了一枝新花。刻瓷制品经过绘图、选料、描图、雕刻、着色、表面处理、配套包装等生产工艺,使产品具有刀工细腻、线条流畅、层次清晰、格调典雅等特色。既有明显的刀凿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