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名产特产推荐--面篇

大肉面
  大肉面大肉面做法:1、铝锅上火,加2/3清水,烧沸后下入宽条面,煮8分钟至熟,捞出装碗。2、炒锅上火烧热,下油,放入红烧肉、葱、姜爆香,加调味料,添汤,下入泡发好的木耳、香菇片,见汤沸,下入菜心,离火,倒入面碗中即可。特点:酥烂醇香,汤鲜味浓。……[详细]
菠菜面
   提起陕西的小吃,泡馍、杂羔汤、烤肉、肉夹馍、孜然炒肉夹馍、腊牛肉夹馍......大家都是很熟悉的了。今天强烈向大家推荐一种被我们忽视的小吃——关中菠菜面。  这种特别的面条的作法如果追溯其起源,唐代的"槐叶冷淘"当为其滥觞。以上记载看,这"槐叶冷淘"是采青槐嫩叶捣汁与面粉和匀制成面条,捞出沥去水加熟油抖拌,然后放井中或冰窑冷贮,用时取出调而食之。可谓是当时宫里的消暑佳食,当然一般布衣百姓是无此口福的(九品官以上者才能尝到)。槐叶青嫩不过几天,稍一见长,便……[详细]
山西河捞面
  人们一提到山西不禁会想起那里的刀削面,但是山西还有一种比刀削面的来历更早的面食,那就是河捞面。 河捞是一种古老的面食品种,大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多在北方人家尤其山西民间和陕北流行,在不同的地方名称有些不大一样,有叫河捞面的,有0子面的,有叫饸饹面的,还有叫压河捞或叫轧河捞的。制作河捞时,有专门压河捞的工具,称为“河捞床”,床身用粗壮而弯曲的木料制成,现在也有用铁制机械做的,中间有一木芯象活塞一样可上下穿动。老的木头制的河捞床是在一根木头上挖个杯口粗细的圆坑,坑上下通透,在坑底下钉一块扎满小……[详细]
漳州手抓面
  福建小吃。手抓面,是以面粉裹着油榨豆干,抓在手掌里进食而得名。进食时还必须在面份上抹上芥辣、甜酱、蒜葺醋、沙茶酱油,或花生酱辣酱等多种调味酱料, 而这些酱料可根据个人爱好选调,混在一起以手抓着吃,香、甜、酸、辣,冰凉、滑润,从吃法到口味确是别具风味。 手抓面是芗城的独有食谱之一。虽然它很少在殿堂宴席上出现,但由于口味独特、顺随意,所以在城乡颇为风行,很受群众喜爱。 手抓面,漳州话又叫做"豆干面份"。这种道地的小吃,真是用手抓着吃的。如果嫌不卫生,你当然也可以使用筷子(叉子也行……[详细]
永寿油汤面
  油汤面制作方法如下:用纯菜油炒五花肉,加适量姜末、十全大料、盐、醋制成躁子;用菜油炒金针、木耳、蒜苗,加调料制成底料;将盐、醋、生姜、鸡精、大油放入水中烧开,先下底料,后下葱花、蛋饼,制成汤;用精粉和面,然后擀薄切细,煮熟后用温开水过一下,然后挑一筷头在碗内浇汤而食。特点是面薄筋光、汤鲜味美、油而不腻。……[详细]
鱼汤面
  上白面粉20公斤 活鲫鱼3公斤 白酱油3公斤 虾籽50克 鳝鱼骨1公斤 白胡椒粉25克 姜50克 绍酒50克 香葱100克 青蒜花400克 熟猪油2.5公斤。   制作方法:   1.先将鲫鱼去鳞鳃,除内脏,洗净沥干,将锅烧热,放入熟猪油,至八成熟时,将鱼分两批投入炸酥,不能有焦斑。另将鳝鱼骨洗净后放入锅内,用少量油煸透。   2.在锅内放清水17.5公斤(不可用井水或有碱性的水),烧开时把浮上的水泡沫打清,再将炸好的鲫鱼和鳝鱼骨一齐倒入烧沸,待汤色转白后加入熟猪油250克炸鱼的原油),大火烧透……[详细]
莜面瓜丝蒸饺
  莜面瓜丝蒸饺原料及制作方法:  原料  主料:莜面、南瓜、生羊肉  辅料:姜末、葱花、精盐、花椒面、食用油、甜面酱  制作方法  1.和面:将莜面搁盆里,用刚烧开的水浇面,然后用筷子将水与面搅拌在一起,趁热用手将面揉匀,软硬适中  2.和馅:将南瓜擦成丝,生羊肉剁成小碎块。把南瓜丝放进锅里(或盆里),将羊肉碎块搁在瓜丝上面,再将适量姜末、葱花、酱、精盐放在上面,另将适量的食用油加热烧红,用滚油浇在羊肉及调味料上面,然后将羊肉、调味料及瓜丝用力搅拌均匀,另可加少量味精,盐淡适中既可;  3.擀面片……[详细]
清真王家园子果醋
  清真王家园子果醋在清朝初期就已销往山东、河北、天津、北京等地,目前已形成了多个系列品种。果醋采用小枣、高粱、小麦、鸭梨、苹果、山楂、桑椹等原料,经过独特工艺酿制而成。产品富含氨基酸、琥珀酸、覃酸、烟酸等多种有机酸以及钙、磷、铁等多种矿物质。长期食用具有调节、扩张血液酸碱平衡、帮助消化、抗衰老、增强肝脏机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增强功能、促进睡眠等多种功效。……[详细]
吴桥宫面
  吴桥宫面是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的特产。吴桥宫面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面条细匀空心,色泽油亮而洁白,耐火不糟,回锅不烂,食用方便,既可以做为主食,又可以做副食佐餐;吃凉面条,热面汤均可。吴桥手工挂面制作技艺,已有两千多年的加工历史,历经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吴桥形成了完整的加工技艺和独有的膳食文化。由于最初只供给宫廷,也叫“吴桥宫面”、“贡面”、“御面”。 吴桥手工挂面的加工技艺十分讲究,它以小麦精粉、精炼豆油、精盐和数十种滋补中药材为原料,经配料、揉醒、压延、拉延、挂抻、晾晒等13道工序。其在加工过程中……[详细]
绛州面塑
  绛州,即今日新绛县,是晋南平原上的一个县份。这一带历史上盛产小麦,一直是山西省小麦、棉花产地。所以,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用上等的小麦磨成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欢渡节日。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花馍”。绛州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塑造造型别致,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绛州城乡,大部分家庭妇女都会捏制花馍,而且普遍都会捏制多种普通的造型,由于是自做自用,尽管水平不一,并不影响食用,久而久之,一些家庭妇女熟能生巧,花馍的捏制水平便能不断提高。由于这种家家户户……[详细]
莜面块垒
  大同历史悠久,古文化民俗民风颇多,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大同的特色小吃也自然是少不了的!莜面块垒就是其中一道,莜面和山药(土豆)明明是两种不相干的食物怎么会和在一起吃呢?其实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得。好东西大家分享!我把莜面山药块垒的做法介绍一下,供食客们尝试。蒸块垒将土豆放入锅内,加适量的水,用小火焖约半个小时,出锅后,待不烫手时将皮剥去,再用礤子(一种擦萝卜丝的厨具)擦碎,再加1:1的莜面、适量的食盐,用手搓成碎块状,然后撒在铺有纱布的笼屉内,厚约5~6厘米,盖上锅盖蒸约10分钟,闻到香味出……[详细]
黍面油糕
  山西运城的一种传统地方风味小吃,黍(方言读fu)面油糕(当地又称作黍面油茶糕 方言fu mian you ca gao)是用上好的黍子 (shǔzi)面,包上大枣,下油锅一炸,黄亮香脆,伞上白糖,香甜可口,余味悠长。黍面油糕的做法极其讲究,大多属于秘方不外传。……[详细]
郑庄挂面
  郑庄挂面是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的特产。郑庄村以圣姑牌手工挂面为特色。选用优质小麦,天然无任何添加剂,纯手工,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食品,已成为郑庄村的品牌产品,并带动全村向绿色产业发展。郑庄主要是明代永乐二年(一四O四年)从山西迁来的移民。他们原来就有制作“贡面”的手艺,又带来筋力极强的麦种,自己种的小麦,自己用石磨加工面粉,用滹沱河的好水合面,经过十三道的传统工序,要用两天时间才能完成。制成的挂面细如发丝且中空,被称作“洁、白、净、细、干”五大特色。食之柔韧、滑爽、筋道,营养丰富,是老人、孩童、产妇、……[详细]
手抓面
  “手抓面”又名“豆干面份”,是闽南漳州一带特有的道地民间小吃。是用手直接抓食的,故而得名,这有点像新疆的手抓饭,手如果嫌不卫生,你当然也可以使用筷子(叉子也行),只是不够地方风味罢了。它虽然很少在正式的宴席上出现,但由于口味独特、方便随意,是福建菜中一道具有闽南风味的冷盘。名气很响,在城乡颇为风行!“手抓面”是将黄油面条(加了大树碱的面条),在沸水锅里氽熟后捞出,分别团成直径大概为15厘米的薄面饼。取这样一片面饼放在手上,先后涂抹上甜酱、花生酱、沙茶酱、辣椒酱、蒜蓉酱和芥末酱,再放上一条油炸豆腐……[详细]
大肠蚵仔面线
  肠蚵仔面线大多采用本地面线,是台湾最普遍的小吃,无论大街小巷都不难找到它的踪影。面线的优劣决定于蚵仔的大小和新鲜度,以及大肠是否有腥味。面线大多采用本地面线,其中又有红面线及黄面线两种不同口味,无论是黄面线或红面线,烹调大肠蚵仔面线都以手工制的面线最能凸显美味,因为手工独有的揉、拉、搓、甩等繁复过程,让面线有煮起来不易烂、入味后还能拥有强嫩的咬劲及香Q的口感,这是机器面线无法媲美的特殊风味。 特产文化:蚵仔面线据说是源自于早期农村的面线羹,当时是做为煮给农耕者的点心。为了便利多人享……[详细]